随着6月30日国际铁矿石谈判最后期限的日益邻近,2009年这一谈判于是以陷入僵局。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5月20日回应,谈判结果还无法预料,15天内,中方与三大矿山没任何认识。中方坚决2009年澳矿长协价应降45%,巴西矿价格叛40%。
然而,在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之际,中国开始对钢铁业生产能力不足展开调整。 日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下放《关于遏止钢铁行业产量过慢快速增长的应急通报》(以下全称《通报》),首次就钢铁业生产能力不足问题明确提出,对坚决市场需求而盲目不断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,要接洽商业银行增加或暂停贷款。 时隔4年,钢铁业“限产”为何再度踏上台前? 出局领先生产能力大位钢价 “限产令其”很更容易让人回想2005年。
当年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组织国内50家钢铁企业采行“限产保价”的措施,企图平稳钢材价格。 与4年前比起,此次的“限产”较少了“保价”二字,但在政策意图上,皆有平稳钢价的目的。 分析两次“限产”,都在钢价大起大落的背景下再次发生,或许借此可以辨别出有这样一个逻辑:只有“限产”才能提升钢价,从而解决问题现阶段较引人注目的生产能力不足问题,确保钢材市场的平稳。
业内人士指出,《通报》实施最必要的目的就是平稳钢材价格,使钢铁行业走进亏损。 《通报》称之为,当前钢铁行业生产能力已相当严重不足。2009年产量只需维持47亿吨就能维持供需平衡,生产能力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市场需求比起,大约不足25%~30%。 “限产令其”的实施,指出工信部下大决意诱导钢铁产量、出局领先生产能力。
回应,政府涉及部门曾三次发文逐步实施,《通报》就是国家第三次发文,而这三次发文在内容和实施深度上都逐步升级。 2005年7月实施的《钢铁产业发展政策》,首次以国家公文的形式明确提出,由于内乱建厂等原因,国内钢铁供大于求,行业很不平稳,并特别强调要提升产业集中度,出局领先生产能力。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,钢价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,而此次《通报》拒绝出局领先生产能力,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提升产业集中度,超过平稳钢材价格的目的。
而2009年3月实施的《钢铁产业调整和大力发展计划》细则,更进一步拒绝要严控钢铁总量,减缓出局领先,并规定出局高炉、电炉,领先炼铁能力7200万吨、炼钢能力2500万吨。 最近的《通报》具体,要依法关闭领先生产能力,并严格执行《钢铁产业调整和大力发展计划》中有关出局领先生产能力的规定。 5月21日,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在拒绝接受记者专访时说:“‘限产令其’的实施与其说是容许钢铁不足生产能力,不如说是缺失其再次发生背离的运营轨迹。
”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,是为了增进国民经济尽早从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中回头出来,但钢铁行业的运营却与之互为背离。 加快钢铁产业重组 业内人士指出,《通报》的实施,可以被解读为是《钢铁产业调整和大力发展计划》前进继续执行的加速器,亦或是中国钢铁行业重组的开端。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、行业集中度较低、自主创新能力差,仍然是中国钢铁企业面对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。而在既有条件下,实施企业间的收购重组,则是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好办法。
钢铁企业重组,还必须“政府”这只手在背后推展,而只能靠发文解决不了显然问题。但最近几年,钢铁业重组虽有前进,但步伐并没预期的慢。
今年3月,《钢铁产业调整和大力发展计划》细则将这一目标调整为,国内名列前5名的钢铁企业,其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生产能力的比例约45%以上,沿海沿江钢铁企业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生产能力比例超过40%以上,构成若干个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、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。 就目前钢铁业的现状而言,短期内要超过这个目标,不能通过收购重组来构建。
而《通报》的实施,毫无疑问对大钢铁集团是个契机,特别是在是钢铁业上市公司。如果重组潮到来,估值比较较低的钢铁股将不会显出投资机会。
对大钢铁集团而言,通过收购重组小型钢企,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能力,又可以节省新建生产能力的成本和时间。同时,通过收购重组构建规模经济和提升行业集中度,也是国家提倡的。
争夺战国际定价权 除了出局领先生产能力平稳钢价和加快产业重组,此次《通报》的背后,更加突显了中国钢铁战略的意图,从而减少了其在国际定价权上的砝码。 从三次发文可看见,无论出局领先生产能力,还是加快产业重组,都隐含着一个中心问题,即提升中国在国际定价权上的话语权,特别是在在进口铁矿石价格的谈判上。 仍然以来,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,中国吃足了苦头。
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于童年较低,造成我国钢铁公司或进口商进口时,不考虑到行业的整体利益。
本文来源:aoa体育官网地址-www.tjlsdwl.com